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世界环境日 |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清华环境人的奔赴

今天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聚焦“践行可持续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追求卓越,敢为人先,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全力奔赴。他们立志于发展高质量环境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复合型领导力人才;开展前沿交叉与应用性基础研究,推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相关学科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帮助行业、社会及政府制定重大环境战略并解决紧迫环境问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他们,就是清华环境人!

兼容并蓄,打造高水平育人之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环境学科近100年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环境大师的高瞻远瞩与艰苦奋斗。在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奠基人陶葆楷先生的带领下,经过王继明先生、顾夏声先生、许保玖先生、李国鼎先生等老一辈清华环境人艰苦创业,清华环境学科从市政工程系的卫生工程组逐步发展壮大。1977年建立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84年学校批准组建独立建制的环境工程系,1997年发展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11年成立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全过程教师聘任管理机制,加强优秀师资力量引进和人才队伍培养。学院注重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学术生态,制定了《青年教师领航计划实施办法》等制度,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成长”主题沙龙,为青年教师配备校内外领航导师,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措施,促进青年教师茁壮成长。目前,学院形成了以钱易、郝吉明、曲久辉、贺克斌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涌现出一批立德树人模范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高水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立德树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之才

环境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工程与科学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培养理念,学院以“创新、务实、开放式、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坚持思政引领,通过新生党课、入学教育、学术讲座、课程引导、党团班共建等一系列活动,引导环境学子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并努力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由钱易院士牵头,联合10个院系16位专家开设的“生态文明十五讲”主题课程,从不同领域阐释生态文明,融入小班研讨和课外实践,入选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吸引了全校40余个专业的近千人选课。钱易院士主讲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课人数近2万,选课学生涵盖全校50余个专业,网络学习人次超过25万,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和活动在同学们心里埋下了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热爱我环境 光大我事业”也成为环境学子共同的誓言。

学院建设了包括工学学士/硕士/博士的全链条环境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以课程教学、海外研修、成长社区、创新公益、就业实践为主体内容的5个课堂建设,实现贯穿全学程的“三位一体”教育培养,培育了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等极具影响力的学生创新创业和前沿学术平台,培养了大批环境领域优秀人才。环境学院毕业生普遍在科研、教学、工程实践和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骨干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顶天立地,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之题

环境学院坚持“顶天立地”,构建了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三大学科方向为基础,涵盖多要素多介质的综合性、交叉型学科体系,致力于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和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技术解决方案和决策管理支撑。

学院面向国家环境保护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紧密结合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立足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地区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科技需求,围绕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给水排水、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大气污染与控制、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管理与政策、水质与水生态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大批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二氧化硫减排、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和污染源排放清单、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城市污水深度净化与资源化、有毒有害工业有机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再生水水质安全、地下水污染防治及污染场地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阶段性的进展,并提供了一大批适合国情的关键技术,为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累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29项,一批创新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重点期刊上,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成功投入重大环境工程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奋勇当先,勇担为国为民之责

面对重大需求、重大事件,清华环境人奋勇当先,为国建言,为民服务,支撑国家决策和政策执行,保护人民生存环境。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学院大量科研成果直接为国家重大行动与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提供支撑。学院科研团队主持起草或编制循环经济促进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水环境规划、全国省会及以上重点城市饮用水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危险废物国家管理行动计划、国家二噁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战略与行动计划等十余项法规、规划、计划,牵头编制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雄安新区环境综合整治、长江大保护战略以及长江流域生态治理顶层设计等重大决策战略咨询和重大行动的规划,建立电子废物回收处理国家管理系统、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技术转移促进体系,开展了我国首个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首个大区域、国家级新区、地级城市战略环境评价,为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等战略,以及重点地区和行业开展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应用和政策研究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的决策和政策执行。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学院全力应对环境公共安全与重大事件,提供应急处置技术支持与保障,包括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无锡供水危机、天津“8.12”特大火灾事故环境应急处置、四川广元锑污染事件、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等重大环境事件应对,以及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济南全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峰会、杭州G20峰会、国庆70周年阅兵、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与供水安全保障技术支持。2020年,学院组织实施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环境领域唯一重大应急项目——“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及风险防控”,为新冠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2022年,学院被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薪火相传,共建清洁美丽之世界

面向未来,新一代清华环境人将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征程上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继续将服务国家战略放在首要位置,建立适应未来挑战的学科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坚持自由探索的良好学术生态,提升交叉融合的新型创新能力,持续产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解决区域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加快进入全球顶尖环境学科之列。

让我们一起,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