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环境学院坚持面向国家环境保护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紧密结合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立足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地区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科技需求,围绕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给水排水、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大气污染与控制、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管理与政策、水质与水生态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大批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二氧化硫减排、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和污染源排放清单、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城市污水深度净化与资源化、有毒有害工业有机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再生水水质安全、地下水污染防治及污染场地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阶段性的进展,并提供了一大批适合国情的关键技术,为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自“六五”以来,环境学院承担了国家水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00余项重要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和理论研究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29项、省部级奖励等200多项,国家授权专利/登记软件著作权1320余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600余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千余项。现建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框架下的2个区域中心,9所政府批建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7所自主批建科研机构,6所联合共建科研机构,1所校级派出研究机构。先后与多家世界 500强企业建立了联合中心,与十余家国内高水平环保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学院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已经成功地投入重大环境工程实际应用。包括设计亚洲首座万吨级规模的城市污水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建成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的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我国第一个10万立方米/天城市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智能控制系统、第一个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第一座市政供水紫外线消毒系统并获得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最佳工程奖;设计建成我国第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和首批运行的 300吨/天餐厨垃圾处理厂;设计开发我国第一个省级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行业主管部门唯一认定推荐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信息平台系统。完成全球首套钢铁烧结超低排放工程,提出了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控制理论,形成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决策支撑- 业引领”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中国工业烟气超低排放。上述技术创新成果已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得到实际应用并持续改进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环境学院大量科研成果直接为国家重大行动与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提供支撑。包括主持研究并起草《循环经济促进法》、参与起草《清洁生产促进法》、参与修订《水污染防治法》;主持编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国家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及控制规划,并为“十一五”、“十二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主持编制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水环境规划、全国省会及以上重点城市饮用水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国家“八五”水环境保护计划和十年规划、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多个五年规划;主持编制危险废物国家管理行动计划、国家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战略与行动计划;建立电子废物回收处理国家管理系统、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技术转移促进体系;开展我国首个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首个大区域、国家级新区、地级城市战略环境评价。牵头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雄安新区环境综合整治、长江大保护战略以及长江流域生态治理顶层设计等重大决策战略咨询和重大行动的规划编制;牵头开展《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三年作战计划》以及京津冀及周边 9 个城市秋冬季重污染攻坚工作;牵头制定多项国际标准,填补了水回用国际标准空白,为重点地区和行业开展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应用和政策研究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的决策和政策执行。
环境学院师生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环境事件与重大活动并提供技术支持。其中,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包括: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和铊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无锡供水危机、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天津“8.12”特大火灾事故环境应急处置、四川广元锑污染事件、河南淇河污染、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等四十多次突发环境事件,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的救灾与重建;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与供水安全保障技术支持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济南全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APEC北京峰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G20杭州峰会、70周年国庆阅兵、北京冬奥会等。社会敏感事件处置包括:北京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北京市水源切换引发的自来水“黄水”事件等。2020年,环境学院承担了国务院环境重大应急攻关专项,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自1984年以来,环境学院累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29项、省部级奖励200+项,国家授权专利1300+项。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