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3年1月17日电(通讯员 王斌 郑烁)1月13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召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刘毅,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靖坤、黄霞、刘会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强志民参加会议,会议由刘毅主持。

2023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郑烁-1 线下会场.JPG2023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郑烁-2 线上会场-1.png

线下与线上会场

2023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郑烁-4 刘毅教授.JPG

刘毅主持会议

各课题代表就课题概况、研究进展及未来计划等方面内容逐一作汇报。

2023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郑烁-5 王东滨老师.JPG

王东滨汇报课题一情况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东滨作为课题一“环境介质中的病毒识别与传播规律”技术骨干汇报了课题围绕复杂环境介质中病毒的识别、环境介质中病毒的存活特征和影响因素、病毒的环境多介质传输规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的研究。该课题在构建气溶胶采样实验平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2023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郑烁-6 黄霞教授.JPG

黄霞汇报课题二情况

课题二“疫情聚集区环境污染及次生风险阻控机制”负责人黄霞从环境介质中病毒富集浓缩检测方法、环境介质中病毒检测与迁移衰减特征分析、通用消毒剂对典型病毒的消毒机制、含病毒环境介质消毒新原理与新方法、环境介质中消毒副产物的检测方法与应用五个方面汇报了课题取得的丰硕成果。

2023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郑烁-7 强志民研究员.JPG

强志民汇报课题三情况

课题三“分散型疫区多点位环境风险协同控制原理与方法”负责人强志民汇报了课题在已知病毒的识别方法开发、未知病毒的识别方法开发、分散型疫区致病微生物赋存与去除特征、致病微生物和化学品的阻控技术、病毒传播风险预警技术及疫情防控策略方法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2023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郑烁-8 刘会娟教授.JPG

刘会娟汇报课题四情况

课题四“控疫药品和化学品的环境污染及生态效应”负责人刘会娟汇报了课题在抗疫药品/化学品在污水管网中多介质传输、转化与分配过程,污水及其处理工艺中抗疫药品/化学品的多相传输与转化过程,水环境中抗疫药品/化学品、副产物的复合污染效应及生态影响,疫期高负荷胁迫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原理等方面的积极进展。

2023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召开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郑烁-9 董欣副教授.JPG

董欣汇报课题五情况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董欣作为课题五“重大疫情的生态环境风险综合评估与防控策略”技术骨干汇报了该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系统性环境风险网络与评估框架、病毒环境传播主观风险认知、基于个体移动轨迹的风险评估情景生成模型、城市排水系统病毒及抗疫化学品归趋过程仿真模型、基于污水流行病学方法的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框架、降雨对新冠病毒传播速率的因果效应等。

各课题汇报后,与会成员就各课题的工作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刘毅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各课题取得的积极进展,并针对各课题提出相应建设性建议。他表示,课题一开展了大量采样和检测技术研发,要积极推动有实际应用潜力的技术落地,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课题二要快速推进污水中病毒检测装置和试剂盒等的研发和应用示范,并积极参与到第十版新冠防控方案中污水病毒检测工作部分;课题三要突出分散型疫区与疫情聚集区的区别,重点研究农村分散式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等农业农村场景的疫情传播和控制;课题四要与其他课题联合,统筹考虑化学物质与病毒之间的关系,并在更小尺度的生态受体上研究现实场景的生态系统影响;课题五要厘清疫情系统风险的概念和方法,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在原理、方法、数据和应用场景上与前四个课题统筹。他最后表示,项目下一步要积极总结成果、形成专著,思考凝练标志性成果,并加强课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数据共享。

各课题技术骨干、研究成员及秘书等共计5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