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环境故事 > 正文

环境故事

【人物】实践是一场肩负重任的前行——记2014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个人金奖获得者刘涛

环境学院学生会供稿

刘涛(右)

大学三年,八次实践,两个金奖,这样的经历,让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我们都为之惊叹。他是怎么实现这一切的呢?他的实践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探访了今年荣获校级学生社会实践个人金奖、现就读于环境学院大四年级的刘涛同学,一起领略这位实践“高富帅”的风采。

三年内,刘涛的实践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八次社会实践,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到西陲的藏区拉萨,再到南方的水乡小镇,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无论是专业类实践,支教公益类实践,还是问题调研类实践,他都曾涉猎。上学期,大三的他成为了校实践梦想计划的梦想辅导员,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指导带领出更多优秀的实践支队。而作为学生绿色协会会长的他,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绿色环保实践调研的进程,并将社会调研和寒暑期实践列入协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当中。

对刘涛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概要数他大一时第一次暑期实践和大二时参加的藏地支教社会实践。

 大一的暑期实践,结合当年发生的热点环境问题,他组建了赴浙江省台州市固体废弃物回收现状调研支队,并担任支队长。由于环境问题本身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当时愿意接受采访的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少之又少。但他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坚持不懈地打了一个月的电话,最终打动了实践地人员,敲定了充实的行程。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后,他们支队还与当地沟通,在当地建立起了实践基地,为后续同学实践提供了便利。在当年的清华大学校金奖答辩中,他的支队获得了金奖荣誉。这是他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大概就是从这时起,他爱上了实践这件有意义又富有挑战性的事。

大二的暑假,他并没有停下步伐,参加了格桑花开赴西藏拉萨儿童村支教的社会实践。怀揣着理想,步入藏区校园,成为了一名青涩的支教老师。这次实践,真可谓“命运多舛”,也让他真正体味到了生命的伟大和坚持的力量。由于暑期西藏的火车票异常紧俏,支队的成员只能采取“曲线救国”计划,先乘坐硬卧到西宁,再从西宁硬座进藏。然而不巧的是,在前往西宁的途中,甘肃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地震,火车在中途一度停车,而最终晚点近30个小时。当时一行十多个人乘坐了近50小时火车后在西宁火车站席地而坐,共同分享着难得的一碗盒饭的场景,至今仍会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困难还在后头。当他们经过60多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拉萨之后,面临的不是舒适的卧床,而是因为时间原因被迫需要紧急调整教学大纲和计划。安排好所有教学计划后,他们才有了片刻的休息。

支教过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居住的17号家庭的女孩卓玛。这个年仅7岁的女孩就像西藏最常见的格桑花一样坚韧坚强,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从初次见面时的羞涩腼腆,到临行前夕谈论理想和未来时的推心置腹,他的支教改变了卓玛,而卓玛也改变了他。他仍记得,临行前一天,当热情的藏族孩子们和他们手牵手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时候,卓玛却拉着他的手坐在一旁,一言不发。他明白她舍不得。而在离别时刻,当他牵着卓玛的手走到儿童村的大门,互相说着再见的时候,他眼泪再也止不住了。一步走,三回头,他和卓玛许下了相约北京的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白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社会现实冲击着他,震撼着他,让当时才大二的他体会到了深深的无力感。但他选择了坚持去走,去看,去做。他说:“实践,是一场肩负重任的前行。”

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珍贵的记忆。“感谢在大学四年繁忙的旅途当中,每年能够有那么一些时间行走在路上,行走在实践的征程当中。”从实践当中,他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长,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未来行走世界的力量。

编辑 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