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环境故事 > 正文

环境故事

【师葆楷,百十年】陶葆楷:旧清华杂记

纪念我国给水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学科奠基人陶葆楷先生诞辰110周年!

陶葆楷先生(1906-1992),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教育家,1920年考入清华学校,赴美、德等国留学,并于1931年回国,先后就职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台湾大学、广州岭南大学与北京大学。陶先生在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编写国内最早的给水工程相关教材、设计完善土木与给排水相关专业的教学环节等。196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两系合并,陶先生与梁思成先生共同担任土木建筑系系主任。1977年,经陶先生倡议,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在清华大学设立。1981年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成立,陶先生担任所长。陶葆楷先生是我国给水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奠基人,一生任教60年,为人师表,平易近人,桃李满天下。


旧清华杂记

 

清华大学从1911-1991年,已有80年的历史,分为若干时期:①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时期;②创办清华大学时期;③西南联合大学时期;④复原到北京重建清华大学时期;⑤解放后的清华大学。我经历过所有的时期,但我在这里只想回忆关于留美预备学校和创办清华大学时期的一些情况,包括我所认识到的一些优良传统。

(一)我当学生时代的清华

清华从1911-1928年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是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产物。学校经费是美国退还其掠取的部分庚子赔款,教员半数以上是美国人,学校实权掌握在他们手中。学校分中等科和高等科,各四年。中等科招收相当于高小毕业水平的学生入学,由各省保送,高等科毕业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升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我在天津扶轮中学读了二年考进清华,所以插在中等科三年级,那时才15岁。

 青年时期的陶葆楷(1924年)

学校建筑原来有工字厅、古月堂两处,后来兴建了一院、二院、三院及北院,又建造了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大礼堂的地板和椅子都是从美国运来的,建筑的规模在当时国内学校是少有的。为了使学生熟悉美国习惯,便于赴美留学,学校各方面都尽量是美国化。学校斋务处对学生实行严格的管制:除星期日外,学生不得出二校门;学生的信件,斋务处要检查;中等科每晚自修,有高班同学指导,由斋务处加以监督。除中文课外,课程都用英语讲授,教员要求严格。最可怕的是德文课,当“母老虎”淡唐夫人(Mrs Danton,大家因为最怕她,都称她为“母老虎”)进入课堂时,全班学生一齐站起来说:“Gen Morgen, Frau Lehrerin”。全班30多人,大家坐成一个大圆圈,她可以走到每个学生面前,发问教科书中某一段,指定同学回答。有一次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学,他在上课前把所读部分,背得烂熟,但一经被问,紧张得答不出来。淡唐夫人把同一问题再问别的同学,当问很多人都不能答复时,就问她最偏爱的二三位同学,他们都可以答复出来。这样上课是十分紧张的。还有一位教世界地理的杨先生,也要求学生把书上的内容背诵出来。为了背书,同学们常常在晚间熄灯后到厕所去念书,斋务处是规定宿舍里到一定时间要熄灯的。

教世界史的马伦先生(Malone),当他讲到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时,他必须要带全班同学到隔壁圆明园遗址去参观。同学们看到那些没有烧尽的废墟,都痛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蛮横和惨无人道的侵略与蹂躏。中华民族子弟的爱国情绪,不是帝国主义奴化教育所能全部遏制的。

教英文的史密斯先生(Smith)和毕莲女士(Bille)等也是十分严格,要求背诵并用英语回答问题。我们班还曾在东单三条协和礼堂演过一出多少含有社会意义的英语话剧,剧名我记不得了,但我记得我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洗衣的女工。通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同学们的英语程度提高了,毕业后到美国大学去上课、听讲和谈话都没有困难了。再加上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努力,所以在美国大学的成绩一般都很好。

清华学校丙寅级(1926级)合影(第二排左三为陶葆楷)

当年的清华学校很重视体育,下午4时以后,教室和宿舍的门都锁起来,同学们都必须到体育馆或操场上去。有五项体育活动必须通过,还有游泳也必须达到一定要求,才能出国留学。还有校队,我们班上同学有的在校队中是主要的角色。由于当时国内一般学校的体育水平较低,清华经常在华北运动会的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严格的功课及体育训练,使学生的淘汰率很高。我们班进入高等科时有79人,毕业出国的只有50余人。

通过这种严格要求,虽然培养了学生在各方面的崇美思想,但逐渐形成了清华同学在学习上的严谨、勤奋与求实的作风,这是很宝贵的优良传统。

当时学校还很提倡课外活动。在学校的严格控制下,提倡所谓的“学生自治”。有青年会,这是美国教员向学生灌输基督教思想的工具,到圣诞节学生都要到北院美国教员家中去祝贺。但同时也有孔教会。学校还经常举行中、英语辩论会,以训练学生进行政治活动的能力。我参加过中文和英语的辩论会,每组有四人,三人要参加辩论,第四人是管理记录和后备人员。另外有童子军,1925年高士其是当时童子军的积极参加者。还有音乐队,梁思成和章汉夫都参加过西乐队。在校方指导下编辑出版“清华周刊”和“清华年刊”。“清华周刊”由学生会主办,“清华年刊”则由每年毕业生负责出版一期,作为纪念。学校还经常举行伦理演讲,请梁启超、胡适、司徒雷登等人向学生灌输改良主义和“敦陵中美邦交”等思想。还鼓励学生进行所谓社会调查和平民教育等社会活动,也是灌输改良主义思想的一种方式。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学生形成贵族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崇拜美国,这是这个时期清华传统的消极方面。

清华学校孔教会活动合影(前排居中者为陶葆楷)

尽管美国的办学目的是吸引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依附美国的道路,但清华建立在中国的土地上,美国的教育终究不能扼杀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把一向脱离政治的清华学生带进了爱国主义的学生运动之中。“五四”运动第二天,清华学生开始罢课,学生中爱国主义思想有了发展。清华学生积极参加了不少次游行罢课运动,如“取消二十一条”、“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贼”和抵制日货等运动。1926年3月18日,全体学生进城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这次示威遭到段祺瑞政府的屠杀,军警开枪,死50余人,重伤残200余人。清华学生韦杰三烈士在这次事件中殉难,另外清华还有20余同学负伤。这就是震动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在“三一八”血的教训下,许多同学逐步认识到反帝与反封建是不可分割的,同学中也有了明显的政治分化。部分左翼同学开始觉悟起来,如施滉(1924级)、徐永瑛(1924级)、冀朝鼎(1924级)和我们班章汉夫(1926级)等从事革命活动,在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右翼的同学有标榜“国家主义”的,有属于改良主义的。不过大部分同学还是埋头读书,不问政治,有的主张“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等,毕业后到美国大学去继续他们的学习生活。


(二)创办清华大学时期

我是1926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但清华的留美预备部到1929年才结束。由于中国人民觉悟的提高,当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时,自1925年起正式改办大学。同时设立国学研究院,请王国维、梁启超等为教授,以整理国故为宗旨。共毕业四届学生,也在1929年结束。


 赴美留学生在戈登将军号合影(1926年,左三为陶葆楷)

从1925年改办大学开始,清华逐步由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的大学发展,由培养留美预备生改为由中国人在国内自己培养大学毕业生。学校改属教育部管辖,取消了董事会,经费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管理。国民党政府派罗家伦为校长,开设“党义”、“军训”等课程。罗家伦与后来国民党政府派来当校长的吴南轩,相继被清华师生赶走,阎锡山派来的校长乔万选,也被拒绝入校。1931年11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梅贻琦为校长,在校长之下设校务会议、评议会、教授会等组织,实行所谓“教授治校”,但学校大权实际上操纵在校长及校务会议手中。

1925-1932年,学校设文、法、理三学院,理学院附设工程系,后来改为土木工程系,1932年增设工学院。这时全校共有4院16个系,即文学院的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五个系;法学院的政治、经济二个系;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等六个系和工学院的土木、机械、电机三个系。我是在1931年夏季由德国回来到清华土木系任教的。

在改办大学以后,教师和学生的成分有了变化。美国教师大部分已陆续回国,教授中80%左右是留美生。招生办法由保送改为公开招考,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的子弟得以考入学校。在教学制度和课程内容方面,基本上搬用美国的一套。教科书仍大部分是英文的。学校在教学方面,还是很严格,以前学校的严谨、勤奋、求实的作风得以继承下来,并且有所发扬。青年会和孔教会等组织无形解散,代之以科学社等组织。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也继承下来,因清华的环境好,同学可以自由锻炼身体。

这时学校的最大特点是聘请了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科研工作也逐步开展,在国内大学中是开展较早的。在文法学院,如中文系的闻一多、朱自清等和历史系的陈寅恪、张荫麟等在中国文学史及中国历史方面作了一些考据和研究工作。学校聘请了不少知名教授,如冯友兰、陈岱孙、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陈桢、袁复礼、刘仙洲等,使清华大学在这个时期内发展壮大,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大学。教师上课都作系统性的讲课,但也可随时提问。习题多、小考多、学生学习努力、基础课强,所以清华学生毕业后能应付多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淘汰率也是高的,少数教师常夸耀他的班上不及格的学生多,表示他的功课难学。

在理工科方面,过去教科书都是用英文的。这时物理系萨本栋编著了普通物理学,为风气之先。继之以刘仙洲编著了机械原理,陶葆楷编著了给水工程,全部用中文讲课,使教学在结合中国实际方面前进了一步。教学方式主要是上课和实验,只有土木系的测量实习要结合实际任务来进行。一般课程只有一些参观性的实习。

虽然这个时期的教学要求还是很严格,但是有灵活性,不像留美预备学校时期学生感到紧张。学生也不感到负担过重,可以自由发展他们的爱好。例如土木系的张肖虎在音乐方面、孙浩然在戏剧方面后来都有了很高的成就。

每个教授都有办公室,教师和助教都按时上班,以便互相讨论。一个教授一般要教三门课。教师讲课不好,可以引起学生赶教员,例如土木系学生就赶走张乙铭教授。

在这种情形下,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一般达到较高的水平,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专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担任各单位的领导骨干,担任总工程师职务的很多。不少毕业生现在已到了离退休的年龄,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清华大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在这个期间内奠定了基础。


 

陶葆楷先生留学回国,在清华任教(1932年)

这一时期学校的经费仍主要依赖庚款,比之其它大学是较充裕的,这是学校得以聘请许多知名教授的原因之一。学校陆续建筑了生物馆、化学馆、旧土木馆、旧水利馆、电机馆、机械馆、旧航空馆等。仪器设备也是国内大学中较完备的。学校还陆续添建了教授住宅,如照澜院、新林院等处,但教员、助教和一般职工的住宅,始终没有解决,他们只能住在单身宿舍内。

1928年开始招收女生。从1933年夏起,清华大学公开考送庚款公费留学生,到1935年共考选了75人。另也资送本校毕业生11人出国研究。

1928年国民党控制清华后,清华园内政治空气比较低沉。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清华学生与各校同学一起,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

1935年蒋介石令宋哲元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满足日本帝国主义“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平日埋头读书的学生再也不能坐视不理。12月9日,震动全国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这一天清华同学被阻于西直门外,在凛冽寒风中为救亡奔走呼号,坚持了一天的斗争。过了几天,清华、燕京等校学生终于冲进西直门,参加了全市学生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1936年清华学生参加了平津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爱国学生运动的镇压,有400名军警闯入校园搜捕进步同学,同学们英勇地把他们逐出校园,并从他们手中夺回了被捕的蒋南翔等两位同志。晚上大批军警又包围校园,胡乱捕去20人左右。

“一二九”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清华历史上彻底打破学校贵族化而奠定了清华学生革命化的光荣传统,给我们提供了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后,清华大学于8月迁到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临时大学,后又迁到昆明,为西南联合大学。在1925-1937年期间,清华大学由于条件比较优越,由留美预备学校创办大学,在文、法、理、工四方面都聘请了不少知名教授,培养了许多优秀毕业生,发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同时在与群众的结合下,发扬了革命的传统,在抗日救国运动中发挥了光辉的作用。

(本文曾发表于《清华大学校友通讯》)


【回忆陶葆楷先生系列文章】

顾夏声:陶葆楷先生三、四事

王继明:忆老师陶葆楷先生

李国鼎:难忘的记忆 不泯的怀念

钱易: 终身如父的陶葆楷先生

郝吉明:教诲长存 师恩永沐

方惠坚:回顾和陶葆楷先生相处的日子

井文涌:学生心中的老师

张坤民:难忘恩师言传身教

井文涌:学生心中的老师

叶书明:怀念良师益友陶葆楷先生

傅国伟:我所认知的陶葆楷先生

蒋展鹏:琐忆我师陶葆楷

陶中源,胡康健:怀念

张保和:我印象中的陶葆楷先生

杨报昌:我在少年时期见到的葆楷先生

杜鹏飞:我与陶葆楷先生的缘分

顾平,刘晓沙:闭门弟子忆先生

胡纪萃:怀念陶葆楷先生

彭楚身:怀念敬爱的老师陶葆楷先生

刘维城:难忘恩师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