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环境故事 > 正文

环境故事

风雨无情,心中有爱 | 河南抗汛中的清华大学环境学子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1年7月30日电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大部地区降暴雨或大暴雨,郑州、新乡等众多地区面临重大考验。全国人民心系灾区,众志成城,在无情的风雨里传递人间温暖,谱写动人篇章。这场风雨里也有清华环境学子的身影。

7月,环境学院博士生李天乐来到河南新乡参加第十一期研究生骨干研修班社会实践,不曾想碰上了这次“千年一遇”的暴雨。他在实践中担任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党委书记助理,与组织委员推进党建工作,协助党委书记制定干部工作激励机制,深入最基层了解乡情民情。但这样的日子在7月18日被打断。

7月18日下午,新乡逐渐开始下大雨,但雨势尚可控。19日,郑州大到暴雨,新乡的雨势也凶猛起来。李天乐所在的乡党委、政府紧急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强调所辖各村切实做好防汛工作。20日,郑州出现大面积汛情险情,新乡也打响了抗击汛情的艰苦战役。李天乐和同事们一起走上最前线。

他们的第一份作战任务是深入一线,摸清汛情现状。每隔三小时前往各村巡查汛情及抗汛工作情况,尤其要去重点危险区域,保证对各处汛情心中有数。他们在辖区内匆忙辗转,了解各地困难,统筹协调资源。很多灾区积水很深,他们只得下车步行。李天乐说:“那是我从未见过的瓢泼大雨。”雨衣和胶靴毫无抵挡之力,在大风大雨中艰难地在深水路面前进,他们只能前行一段路程后停下来粗喘几口气,再继续向前。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两个日夜。

李天乐与同事巡查汛情

22日,各村汛情加重,重点区域群众开始被迫转移。根据新乡市抗汛部署,忍痛将地势较低的李士屯村作为泄洪区。泄洪前,李天乐开始进行当地群众转移工作。他挨家挨户上门和群众沟通,劝大家自行转移。在工作过程中,他切实体会到了中国古话“穷家难舍”。为克服距离感,他操着不标准的方言,焦急而真诚地劝说着“水快下来了,赶紧撤离”,“命在比啥都强”。眼前是一片泽国,老百姓拖着大包小包回头望着家园,他说:“心头是说不出的沉重”。

李天乐参与受灾群众转移工作

好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支援灾区,23日李天乐开始投身潞王坟乡救援物资的接收工作。外地车辆不认路,且由于汛情众多路段封闭,他和同事们负责开车前往高速路口引导物资车辆,将物资转移到指定位置,同时做好物资统计和登记入库工作。他们连续几天通宵达旦,累了就地休息却不敢停下来。“一线受灾群众在急等物资救援!我们快一分钟,灾区群众就早一分钟收到物资,我们多卸下来一件生活必需品,就有一位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

李天乐参与救援物资搬运工作

一次计划中的基层实践,却因一场意料外的灾害令李天乐感慨万千。“我深刻意识到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一场大雨、一场洪水就可能让人流离失所,而一切又是不问缘由、不由分说。”面对着受灾群众,他忍不住痛彻心扉,“他们操着我还不能完全听懂的口音,可我知道眼前就是我的同胞,他们此刻正在承受灾难和痛苦。”在李士屯村转移受灾群众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哭着拉着他的手问:“水能不来吗?能不走吗?家里的粮食咋办啊?”还有一位阿姨红着眼眶拍着他说:“马上走,我儿子跟你一般大,你也要注意安全啊。”李天乐忘不了他们坐在大卡车上转移时眼神里的无助和苦痛,更忘不了他们含着泪也不忘帮身边人拎过包袱,听到邻居还没转移又转身走进水里。中国人一直有深刻在骨子里的温良,在面对灾难时很多行为源自不假思索,心里觉得是对的,所以就做了。人在灾难面前固然渺小,但我们总能在片刻苦痛后擦干眼泪,相互搀扶着顽强向前。

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

李天乐说自己只是众多抗汛人的一员,他在这里看到了太多令人动容的人和事。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源源不断赶到灾区,街头到处是运送物资的各地牌照车辆,车上挂满鼓励标语。救援和运输物资的车辆太多,甚至导致高速出入口拥堵。有一批陕西来的专业救援队伍,星夜兼程赶来河南,在李士屯村奋战了一整天,一次次冲进连大卡车都进不去的深水区解救受困群众。在成功转移完该村受困群众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灾区。凌晨,救援队才回到乡政府院内大本营,床位有限,他们就拉开行军床暂时安卧,不一会儿就是此起彼伏的鼾声。“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觉得鼾声让人心安又心疼。”李天乐和他们有过交流,“他们队内大多都是退伍军人,自发组织起来投入这个‘战场’。我到现在依旧清晰地记得,他们说这不就是和平年代的保家卫国吗?不需要什么理由吧。”

太多党员同志在这场战役中冲锋在前。他们中有的人刚结了婚,妻子有孕在身,独自工作照顾双方父母,而他连续一周奋战在一线;有的人孩子刚一岁,因为断水家里没有办法给孩子冲奶粉,可他一周多没有回去一趟。他们常常干到深夜,困了累了,就坐在地上或者靠在刚刚搬卸下来的物资上,甚至躺在地上休息,恢复精神和体力后继续战斗。近距离观察基层党员们的工作,李天乐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那就是关键时刻我不上谁上的坚守,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信念,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担当。这就是习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过的 “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

防汛一线英雄

环境学院本科生同学也纷纷投身抗汛工作。大三同学关晓语来自河南鹤壁,这里在此次灾情中受灾严重。自7月21日下午起,鹤壁市开始出现汛情。22日中午,部分鹤壁高中的清北学子自发建立了鹤壁救援信息共享群,关晓语第一时间加入其中。抗汛的几天,她忙碌而充实。和家乡人民群众一起搬运、装卸救援物资,她用匆匆忙忙的身影诉说着清华学子对家乡永不忘怀的血脉之情。

关晓语参与救援物资搬运

除了在当地投身一线,关晓语也积极参与线上救援工作。她在朋友圈、微博扩散群二维码、腾讯文档和受灾信息,规避泛滥的过时消息和假消息,逐一核实救援信息,确认后与当地政府和救援人员对接,保障了线上救援的信息畅通。此外她发挥专业所学,担任“果壳”公众号的科普志愿者,撰写科普文章,分享饮用水安全相关知识及如何在汛情中获取安全饮用水。

“我只是单纯地想为家乡出一份力。”她的动机简单朴素到直击人心,“我学过水相关专业课程,想去写一些和饮用水安全有关的科普。自己有精力也有相应的能力,就应该贡献出一份力量,不需要什么理由。”

关晓语撰写的科普文章

环境学院九字班同学徐嘉欣、吴雨琪也是参与线上救援工作的主力军。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是一家以专业处理灾害信息、协助救灾资源对接、促进救灾效率为工作内容的志愿者组织,两位同学都是卓明志愿队信息核实组的成员。她们负责核实求救者信息,电话联络每一位求救者,确认他们是否脱困;如若没有,明确其所处地点、水位状况、是否需要物资等,将信息整理统一提交至救援组,并鼓励安抚被困者情绪。联络工作看似简单,志愿者们面对的却是数以万计的求救信息需要逐一核实。

面对庞杂的求救信息,如何统筹协调志愿者、如何有序梳理信息、如何有效联络到求助人等挑战悉数摆在他们面前。工作组和志愿者们毫不畏惧,共克时艰。在救援工作中,组织和纪律始终放在第一位;管理者和组长会列出救援队详细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建立不同的工作群处理相应事务,重要通知反复提醒。有赖于此,整个救援组忙而不乱,救援工作有序开展。而面对联络不上求救者的情况,志愿者会给求救者留言并联系亲友,一些发出的短信相继收到回复。

尽管工作繁杂、耗时耗力,可她们留下了太多感动瞬间。徐嘉欣曾联系到一位河南大叔,他正和家人在房顶躲避大水,对救援者说我们还有粮食和水、还能坚持,请先去救别人。海量求救信息中,十之五六都表示已经脱困或已有救援队赶到,令人感慨“中国速度”:我们真的生活在一片很安全很幸福的土地上。“在看到救援队的信息时,没有想很多,只觉得自己有时间”、“能帮忙就帮忙,身为祖国一份子,我理应为正在受灾的国人提供一份援助之力”,这是两位同学参与救灾时的共同感想,也是徐嘉欣作为一名新党员的选择。虽不能亲临抗洪防汛第一线,但在祖国经受灾难、同胞面临危急之时,能站出来为国家出一份力,为救灾担一份责,为灾民分一份忧,这便是清华环境人扛起社会责任大旗的模样。

古语有云,多难兴邦。人也需要经历一些事才得以成长。一个月前我们喜迎建党百年,深刻体会我们的党如何走过这一百年筚路蓝缕的伟大征程;一个月后我们奋战河南一线,用信念和行动延续党的光辉百年。

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里、举过头顶,人民就会坚定不移地追随党战胜一切困难、创造无穷奇迹。基层工作者直接与群众对接,切实解决老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是一切政策的最直接执行者,任务重、压力大,却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前线。

李天乐实践地乡政府

“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这是清华对每位同学的期许。从切实为老百姓谋福利、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没有比基层更大的舞台,没有比基层工作更大的事业。李天乐说:“作为一名清华人,同时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党员,这次在基层一线参与抗汛工作的经历,对我来说极其宝贵。我隐约感觉到有一些东西被触动和深切地改变了。我想在这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会伴随我很久,让我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下思考,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发展道路,应该怎样切实地服务人民,应该怎样度过一名共产党员的一生。”

风雨无情,但总会过去。那些感人的瞬间和闪光的精神品质,却能经受洗礼熠熠生辉。难以预料的灾难,让我们窥见这片伟大土地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的秘密。汛情中的清华环境学子用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选择。时代的接力棒终将交到我们手里,我们都应成为这片土地经久不衰的理由。心中有爱,更有人民!

来源:环境人、环小研